當前位置:首頁 > 描寫類句子 > 元旦> 正文

元旦的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共66句】

作者: xiaoling 發布時間:2025-05-01 18:40:02 點擊:29512℃手機閱讀>>
Tips: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或下一篇圖

元旦節到了,在畫手抄報的時候,你知道內容資料該寫些什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元旦的內容資料,趕緊收藏起來來吧。


1、古代元旦習俗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古代,完成了莊稼的收割,勞作一年的人們會準備豐厚的食物來迎接春天,即“五谷皆熟為有年”,俗稱“年”。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會,吃團圓餐的記載。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中提到:“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說明當時汴梁百姓會準備面條之類的食物來過年。元旦的習俗逐漸形成。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腌雪里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于北方元旦習俗之 “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于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 “春飯”。春飯是 “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余的象征。

2、元旦的來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元旦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在漢語各地語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在中國,元旦已列入了法定假日。由于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3、元旦的傳說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4、元旦民俗

杯盤碎片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婦女坐上市長椅

西德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接管市長權力。

摔瓶打罐扔臉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時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為這時人們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舊瓶、缸、盆等扔出門外砸碎,以示除舊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運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運。

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為號,爭著吃葡萄,每敲一下鐘,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著吃下12顆,表示來年一帆風順。

椒柏酒:

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一詩,以“愿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愿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

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膠牙餳:

隋杜公瞻注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托了長壽的美好愿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后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

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于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云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肚G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吃雞蛋:

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讹L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短接[》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說:“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于小葷的雞蛋。

年糕:

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制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志》說當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志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于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5、關于元旦的古詩詞

陳獻章

天上風云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丁卯元日》

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并無塵事到吾廬。

《新年作》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守歲》

杜甫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相關描寫類句子

猜你喜歡

国产嫩草影院